秦奋六世之余烈,在秦朝的历史上,不仅有一位位功勋卓著的君主,还有一些威震四方的大将,他们的存在同样在秦朝的崛起与统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而在这些大将之中,最不容忽视的当属王翦。作为秦始皇时期的名将,王翦可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功臣。
然而,王翦的有些举动却让人瞠目结舌,特别是他公然违背秦朝律法的行为。众所周知,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,对耕牛有着极为严格的保护措施,尤其是禁止吃牛肉。可是,在王翦出征楚国的过程中,他竟然不但允许将士们吃牛肉,而且还让他们吃得毫无顾忌。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?
在秦二十一年,秦始皇嬴政决定再次派兵攻打楚国。他召集朝中的所有武将商讨战事,会议上,参与的有王翦这位老将,也有李信这位年轻的将领。李信此时雄心勃勃,年轻气盛,听到秦始皇的提问,他信心满满地建议道:“二十万足矣!”秦始皇听后颇为高兴,因为这支兵力在他可承受的范围内,且他也不希望大规模征兵发动战争。然而,王翦却并不赞同,他认为要想彻底攻占楚国,最少也需要六十万大军。这是因为楚国虽然现在衰弱,但其曾经的辉煌历史和强大的国力让他深知楚国不可小觑。
展开剩余79%尽管王翦的意见显得过于保守,秦始皇还是决定采用李信的方案,派遣二十万大军。然而,事实证明,王翦的判断是正确的。李信带领的二十万大军出征后,初期取得了一些小胜,接连攻占了几个城池。但当楚国开始反击时,秦军却节节败退。李信的军队在楚军的强势反扑下陷入困境,局势越来越不利,秦始皇意识到形势严峻,便决定重新召回王翦。
这时,王翦依旧保持着冷静和从容,他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方案。当他带着大军重新出征楚国时,第一件事便是指挥军队在前线原地休整,建立起了坚固的防线。为何王翦要这样做呢?其实,楚国地广人多,资源丰富,王翦明白,直接进攻楚国只会陷入长久的消耗战。而且,王翦了解楚国的地理环境,知道攻占这样的国度并非易事,因此他选择了稳扎稳打的策略。
王翦并不急于出兵迎战,而是首先确保补给线的畅通,做好了与楚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而此时,楚国为了应对秦军的威胁,调动了所有军力与秦军对峙。此时,尽管楚国的军队在人数上占有一定优势,但王翦并未因挑衅而轻易出击。他心态平和,冷静地观察敌情,反而带领将士们轻松娱乐,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,以缓解长时间对峙带来的压力。
而在此期间,王翦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,他决定用牛肉犒劳士兵们。众所周知,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,历来对牛有着严格的管理和保护,耕牛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宝贵的资源,甚至有法律规定,若牛遭受损伤或过度消瘦,相关人员会受到惩罚。而牛肉更是难得的珍贵食材,通常在没有特殊许可的情况下,百姓是不得随意食用的。但王翦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将领,意识到这场战斗需要将士们保持良好的体力,于是破例让他们享受牛肉。尽管这显然是违反了秦朝律法的,但在当时的战时情况下,王翦做出了这个权宜之计。
他知道,长途跋涉和随之而来的高强度作战需要士兵们保持充沛的体力。吃上牛肉后,秦军士兵们的体力恢复迅速,气力充沛,士气也大大提升。而反观楚国军队,由于物资匮乏,士兵们的营养状况远不如秦国。楚军的食物主要是菜叶、粗粮等,导致他们在对抗中处于明显的体力劣势。
王翦并没有因为敌军的挑衅而急于出战,而是等待最佳时机。当秦军士气高涨,体力恢复得非常好时,王翦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,便指挥大军发动了决定性的攻击。在两军的对峙中,秦军的实力不断增强,而楚军的疲软状况也逐渐暴露。最终,秦国凭借着超凡的战斗力和强大的后勤保障,击败了楚国,实现了大胜。
从此战的结局来看,王翦的战略布局无疑是成功的。而更令人称道的是,他在军事上的眼光和政治上的智慧。在两千年后的现代,专家研究发现,牛肉中富含肌氨酸,这种成分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,特别适合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和体力消耗大的运动员食用。王翦在战前将士们的体能准备工作做得如此到位,可谓事半功倍。
然而,王翦的这一战略选择也为他带来了不少麻烦,毕竟他违反了秦国的法律。在秦始皇面前,王翦无疑是在拿自己的“把柄”交给了帝王。尽管如此,秦始皇并未因此处置他,反而对他倍加信任,不仅没有惩罚他,反而还赏赐了他大量的土地。这种信任和奖励,也让王翦得以享尽荣华,安享晚年。
年事已高的王翦最终选择告老还乡。尽管他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,但他深知,随着国家的安定,像他这样有才能的臣子,往往会成为君主的威胁。王翦巧妙地利用金钱和土地来让秦始皇对他放心,这种做法无疑是聪明的,他避免了被政治斗争所伤害。
在《孙膑兵法》中,有提到统帅应具备的几种优良品质,其中“智”显得尤为重要。王翦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,更是一位具有高超政治智慧的谋士。他的聪明之处在于,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巧妙地保持自己的地位与安全,最终安然退隐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