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643年冬天,齐桓公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,陷入了严重的病痛之中,很快就卧床不起。作为一国的君主,通常会有一群忠臣为其守候,御医忙碌诊治,亲王们焦急地守在床前,妃子们哭泣不止,似乎全国家的命运都与君王的健康紧密相连。然而,对于此时的齐桓公来说,这一切却早已不复存在。尽管在最初的几天里,或许还有人围绕着他,但随着病情的恶化,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,他孤单一人,像是被遗弃在世间的一片空白中。
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,是齐桓公晚年的一次错误决策——易储。齐桓公的一生中,妻妾成群,夫人有三位,妾室则有更多。而在这众多的夫人中,竟没有一位能为他生下嫡长子,结果导致了他无法依靠正统继承人。而他的六位如夫人则各自生下了多个儿子,尤其是长卫姬,少卫姬和郑姬等,分别生下了公子无亏、元、昭、潘、商人和雍。这些儿子中,郑姬所生的公子昭,一度被齐桓公确定为太子,并且特别交给宋襄公照料。然而,随着管仲的去世,齐桓公开始对继承问题产生动摇,做出了换储的决定。
当时,易牙因受到长卫姬宠爱,又通过竖刁送上大量礼物,逐渐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。易牙见机行事,劝说齐桓公立长卫姬之子公子无亏为太子,齐桓公也表示同意,然而在这一决定还未正式实施之前,病情突如其来地加重,齐桓公不得不束手无策。
展开剩余76%齐桓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,很快他便只能躺在床上,无法再管辖国家的政务。趁着他失去控制的空隙,易牙、竖刁和开方等人开始操控齐桓公,直接将他禁锢在寝宫内,并修建起高墙,彻底隔绝了他与外界的联系。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齐桓公,甚至连御医和食物水源都不准送入,任由齐桓公孤独地在床上等待死亡的到来。
一开始,齐桓公或许还怀着一丝希望,他期待着妻妾们能来探望他,儿子们会在床前侍疾,或者群臣们能够为他解忧,甚至盼望着医者能带来一线生机。然而,日复一日的等待只带来了深深的绝望。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被彻底遗弃,孤单的躺在床上,忍受着病痛与饥饿的折磨,渐渐接受了死神的召唤。
许多人可能会好奇,齐桓公不仅有六个如夫人所生的儿子,为什么这些儿子们对齐桓公的生死漠不关心?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。事实上,齐桓公有许多儿子,除了六个如夫人所生的,还有其他一些儿子,这些儿子中,有的无心争夺王位,有的虽然心怀野心,却并没有相应的能力。像公子无亏、公子元、太子昭等,虽然各自有着强烈的继位欲望,但他们却各自忙于争夺太子之位,谁也无暇顾及齐桓公的死活。
一天,一个宫女悄悄进入了齐桓公的寝宫。当她费尽力气翻越高墙,终于出现在床前时,齐桓公见到活人时内心激动不已,但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却是:“我饿了,能不能给我一点食物?”宫女并未带任何食物,周围空无一物,唯有那张大床和身上虚弱的齐桓公。她无奈地回答:“我什么都没有。”但齐桓公并没有放弃,继续问道:“我渴了,有水吗?”宫女只能再度回答:“没有。”齐桓公沉默片刻,随即问道:“为什么?”宫女眼中含泪,终于说出了外面的混乱。原来,易牙、竖刁等人正对外乱政,权力的争斗已让整个齐国陷入了动荡。
齐桓公听到这些,内心的痛苦与悔恼涌上心头。他长叹一声,悲愤地说:“嗟乎!圣人所见岂不远哉?若死者有知,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!”他心中充满了对管仲的深深懊悔。在管仲临终时,齐桓公曾向他请教继任的问题,管仲曾清楚地指出,易牙、竖刁和开方这三人都是不值得重用的,因为他们对齐桓公的忠诚,远不如他们的权谋。管仲曾警告齐桓公,这三人虽然表面上讨好齐桓公,但其实都是危险之人。
然而,齐桓公并未听从管仲的警告,反而在他们的谄媚下动了易储之心。结果,五个儿子开始激烈争夺继位之位,齐桓公最终在病榻上度过了孤独而痛苦的最后日子。听到宫女的话时,齐桓公才深刻感受到管仲的智慧,而他内心的懊悔和羞愧,几乎将他压垮。
齐桓公最终在这片孤独和悔恼中死去。宫女见他死后,悲痛欲绝,脱下衣物盖在齐桓公的身上,然后悲伤地撞向墙壁,随即也跟随齐桓公而死。
齐桓公的死,标志着齐国的动乱开始。易牙、竖刁等人很快利用自己的权力,废除了齐桓公的儿子,扶立公子无亏为新的君主。太子昭被迫逃亡。齐国的局势陷入了一场长时间的混乱,齐桓公的遗体被冷漠地遗弃了长达67天之久。最终,在67天后,公子无亏才继位,并向各国报丧。
齐桓公,这位曾经在春秋霸主时期横扫天下的君主,竟然以如此悲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这一切,无不令人深感唏嘘,反思他未能做到“亲君子,远小人”的治国理念。最终,齐国的国力因这场内部斗争而大大衰弱,霸权的舞台也逐渐由晋国和楚国所主导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